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會計 » 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現狀

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5-16 22:09:20

Ⅰ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現狀(好的方面,不要不足的)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後的內部控制的現狀1.1內部控制的概念演進內部控製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業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縱觀會計發展歷史,可以看到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是隨著時代的變革、經濟環境的變化、競爭的加劇、內部管理的需要而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1936年美國會計師協會定義了內部控制;同樣是美國會計師協會在1949年又發展了這一定義;1970年日本會計研究學會也對這一概念做了研究並給出定義;1977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又給了這一概念新的定義。當前,美國COSO委員會關於內部控制的概念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美國COSO委員會在《內部控制一整體框架》報告中指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當局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Ⅱ 會計信息化就業前景

前景不錯。因為現在的私營企業很多。企業增多的同時,會計也隨之增大需求。會計收入很可觀。在2000年,已經有統計,會計人才市場已經供大於求。加之這幾年注冊會計師認證深受從業人員青睞,財會類人員數量激增,這也直接導致了普通財務人員工作越來越難找。而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對高級財務管理人員求賢若渴。從上可見,會計專業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在廣東,今年第三季度最難找工作的10種工種包括財會人員,兩三個人爭搶一個職位。但記者同時從幾家公司HR那裡了解到,目前公司所缺乏的也正是會計,但對職位的定位是高級財務管理人員。而目前,整個會計人才市場嚴重供大於求,而企業卻從中難以發現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才,這就造成了會計行業「一頭冷一頭熱」的從業現狀。據了解,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頒發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累計突破一千萬,達到10558610人。而在這眾多的從業者當中,取得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的人數為80567人,約占總數的8%,具有大學本科、專科學歷的人數約為518萬人,約占總數的49%,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數為33829人,約占總數的3%。記者采訪了前程無憂人事管理顧問總監、《人力資本》主編楊勤女士,她對目前國內的會計行業人才需求狀況做出分析,「從全國來看,目前會計從業人員中,普通的財務人員供大於求,已經呈現出疲軟的態勢,而高級的會計從業人員卻十分短缺。在中國未來的5年裡,高級財務管理人才會非常短缺,從現在的數據看,缺口達到60%。而從地域上來看,目前大陸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大部分來自香港和海外,很少有內地自己培養的高級會計人才。
內資企業:需求量大,待遇、發展欠佳職業狀況:這一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會計畢業生的最大就業方向。很多中小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於會計崗位他們需要找的只是「帳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財務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專業人才,而且,此類公司大都財務監督和控制體系相當簡陋。因此,在創業初期,他們的會計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親信(戚)手裡。到公司做大,財務復雜到親信(戚)無法全盤控制時,才會招聘「外人」記記帳。 有種可能也不排除:你選擇的公司具有極大的成長性,你做為元老在公司壯大以後能分到一杯羹。但更多的情況是,你進去的時候是記帳,離開時還是只會記帳,最多能學到簡單的財務監管和避稅方法,甚至和一些朱總理曾在國家會計學院題詞的「不做」的伎倆。 薪資情況:新人月薪絕大部分集中在1500元左右。
外企:待遇好,學得專業職業狀況:大部分外資企業的同等崗位待遇都遠在內資企業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資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和方法都成熟,對新員工一般都會進行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 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分工細致,而分工的細致使我們在所負責崗位上只能學到某一方面的知識,盡管這種技能非常專業,但對整個職業發展過程不利,因為你難以獲得全面的財務控制、分析等經驗。 後續培訓機會多是外企極具誘惑力的另一個原因。財務管理也是一個經驗與知識越多越值錢的職業,而企業提供的培訓機會不同於在學校聽老師講課,它更貼進實際工作,也更適用。 薪資情況:新員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絕大部分外企能解決員工的各種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

Ⅲ 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現狀是怎樣的

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目前已日益成為一種准「公共產品」,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做到真實與公允。然而現階段,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高,據我國財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國有企業會計報表時,有81家虛列資產37.61億元,89家虛列利潤27.47億元;而在2000年度對159家企業會計信息質量抽查中,資產不實的有147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利潤不實的有157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加州大學的喬治.阿克爾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們知道,如果會計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廠商)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就很容易被識破,那麼就談不上會計失信的問題,甚至會計這種職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現實的經濟並非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首先是會計信息的製造者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由於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製造者就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獲取時間、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優勢。由於會計信息的製造者一般是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而會計信息使用者由於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製造者提供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結果會計信息製造者就可能出現「道德風險」或進行逆向選擇,違反誠信原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其次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使我國的會計陷入「囚徒困境」。在不同的會計個體之間,存在三種選擇:一個會計主體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則該會計主體可能獲得好處;兩個會計主體都選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則可能都受到嚴厲的處罰;兩個會計主體都選擇提供真實會計信息,則什麼益處都沒有。由於信息不對稱,結果都選擇了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同樣在會計人員中,也存在三種選擇:一個會計人員執行領導授意做假賬,另一個不執行領導授意,則執行領導意圖的會計人員可能獲得好處;二個都拒絕領導授意,則可能面臨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個都執行領導授意,共同做假賬,大家都得不到好處。結果會計人員在現實生活中更多表現為一起執行領導授意而做假賬。結果是製造虛假信息者獲得好處的機會大,導致會計信息製造者競相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二)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我們經常看到會計人員為一分錢的差錯折騰半天。會計工作給人們的感覺就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是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並不精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餘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一是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財務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應計、預提和待攤項目,會計信息製造者就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製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而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存在較強的主觀隨意性,會計信息製造者很容易藉此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潤來操縱利潤;另外重要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都為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間。
二是會計政策為企業提供越來越寬的選擇范圍,製造者總是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有利於自身績效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別目的實體」(SPE)符合條件可以不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會計政策,將本應納入合並會計報表的三個SPE排除在合並報表范圍外,導致1997年到2000年期間高估4.99億美元的利潤,低估數億美元的負債,給投資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三是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方便。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具有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
四是會計准則的滯後性,為會計造假提供了契機。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使原有的會計制度、會計准則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需要,而新會計政策又不能及時制訂及頒布,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會計准則的空白來選擇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製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於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現象嚴重,由於我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仍在推進的過程中,許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仍處於絕對控股地位,其他股東不可能真正意義上對大股東形成約束,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容易成為形式;二是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表現為缺乏必要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董事未能履行誠信義務、不勤勉盡責的現象時有發生,獨立的非執行董事缺乏保護中小股東權益的能力與動力,過分突出董事長的地位和作用,與董事會以集體身份起作用的特徵相矛盾;三是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務上沒有實現真正分開,與控股股東之間關聯交易不規范,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從而造成控股股東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利益。

Ⅳ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

我國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20多年,現在回過頭來看,它既具有時代的特點,又遇到了一定的困難,有待於我們去進一步進行研究和深化。 一、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特點(一)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漸進性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漸進性是指我國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是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過程一步一步地進行,能改一點就改一點,逐步向進推進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一樣,它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人們實踐認識程度的提高逐步進行和完善的。因此它具有漸進性的特點。歸納起來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財務會計制度從根本上得到突破性的改革。眾所周知,我國解放後長期受到蘇聯會計核算模式的影響,導致我國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總是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始終打破不了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格局。但隨著1993年7月1日實施「兩則兩制」,即全面實施了《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准則》和13個行業的《企業財務制度》、《企業會計制度》,從根本上改革了我國財務會計制度的核算模式。緊接著由於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了新的稅收制度,為配合稅制改革財政部出台了《增值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消費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和《營業稅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等辦法。這又給我國財務會計核算體制的形成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2.《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出台解決了「兩則兩制」存在的問題。「兩則兩制」實行了幾年以後,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由於行業會計制度的會計標准不夠統一,出現了會計信息的不可比,因此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股份有限公司會計核算,維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財政部及時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並要求從1998年1月1日起實施,從而初步解決了實行「兩則兩制」過程中出現新問題。3.《企業會計制度》是我國現階段比較完善的會計制度。我國2000年1月1日起實行的《企業會計制度》與原來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比較,實現了多方面的創新:首先是會計制度體系的創新,它由企業統一會計制度(包括企業會計制度和專門業務核算辦法)、小型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組成。這種體系框架體現了共性統一、兼顧個性的原則,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其次是企業自主權的創新,表現在制度中擴大了企業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和提取壞賬准備的許可權,企業可以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預計凈殘值,根據科技發展、環境和其他因素,選擇合理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企業還可以自行確定計提壞賬准備的方法和提取比例;第三是謹慎性原則的創新,表現為增加了計提資產減值准備的范圍和項目,企業必須提取短期投資跌價准備、應收賬款壞賬准備、存貨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固定資產減值准備、無形資產減值准備、委託貸款減值准備以及在建工程減值准備等八項,同時剔除了虛擬資產對會計報表的影響,要求企業對待攤費用在受益期限一年內攤銷完畢,對待處理財產損益期末不論是否經過批准,都應計入當年損益;第四個創新是增設了「實質重於形式」的會計原則;第五是會計信息披露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一方面將會計報表附註納入了報表,另一方面增加了資產減值明細表等。4.財務會計理論框架得到不斷深化。一是會計要素得到了重新界定。會計要素是企業對外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基本框架,財政部頒布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制度》,採用了經濟利益流入和流出理論,對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基本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界定,它與1992年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相比較,是一個顯著的進步。如對資產定義,強調了「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這一本質特徵,把一些沉澱的將來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物資(如開辦費、待處理財產損益等)排除在資產之外;同樣,對於負債的定義,也強調了「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這個本質。二是重新規范了會計報表體系。在會計改革的過程中,會計報表體系也是在不斷改進和完善的,起初採用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後來調整為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現在實行了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分配表的基礎上,增加了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資產減值准備明細表等報表,同時還對報表的內容和格式進行了調整。(二)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整體性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整體性是指我國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既納入了法律的軌道,又兼顧了其他方面的會計改革,形成了立體性的會計改革態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改革形成了自己的法規體系,它是由會計法、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三個層次組成的。會計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規范會計法律關系的會計法律規范,新修訂後的會計法,與原則的會計法相比較,發生了諸多方面的變化,它突出了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質量的立法宗旨,確立了會計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職能作用,突出強調了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進一步完善了會計記賬規則,強化了會計監督制度;實行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制度,加大了對違法會計行為的懲治力度,增強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協調。會計准則是由財政部根據會計法所作出的操作性規定,它由基本會計准則和具體會計准則兩個部分組成,基本會計准則是對會計核算所作出的原則規定,具體會計准則是對會計核算所作出的具體規定。會計制度是由財政部或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財政部制定的具體核算辦法。二是我國的會計改革,在對企業會計制度進行改革的同時,也進行了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的改革,首先,1997年頒布實施了《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准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1998年又頒布實施了《行政單位會計制度》。這些制度簡稱為「一則三制」。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改革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重新構架了其會計核算體系。把原來由總預算會計和單位(包括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兩大部分組成的體系改造為由財政總預算會計、事業單位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基本建設撥款會計以及參與國家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收入征解會計等組成的預算會計體系。 (三)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適用性財務會計制度改革的適用性是指我國的財務會計制度改革是在總結長期會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吸收國外的先進核算方法的同時進行的,在改革的過程中,既注意與國際會計相協調,又兼顧到我國的會計歷史文化,會計改革的內容和結果是富有中國特色的。一是在現階段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同時並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由於會計制度在我國已經流行了五六十年,它在會計人員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因此,我國會計人員比較習慣於接受它、運用它,並一直把它作為可靠的會計實務工具。二是由於會計准則是比較原則的,根據我國會計人員素質現狀和文化習慣,國家在頒布會計准則的同時,也配套發行了會計准則指南和講解,並列舉了相應的案例進行分析,這樣幫助廣大會計人員更好地學習、理解和掌握會計准則,使他們具體操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二、財務會計制度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一)財務會計制度實施未到位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雖然已經初步形成我國的財務會計核算體系,包括會計准則特別是一系列的具體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但是在實施起來與制定製度的初衷相悖,無論是從實施制度的量上還是在實施制度的質上都大相徑庭。從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實施的量上看,無論是出台的具體會計准則,還是發布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在實施范圍上都存在著局限性。就具體會計准則而言,雖然到目前為止,財政部已相繼出台了近20項,但大多數的具體會計准則只是在上市公司中實施,只有極少數是在所有的企業中普遍施行,說明具體會計准則實施的廣泛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財政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1月1日起只在股份有限公司實施,2002年1月1日起又在外商投資企業中實施,根據財政部發出《關於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財務政策問題的通知》精神,對國有企業來說,實施《企業會計制度》的時間要求更加比較寬松,允許從2002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推行。2001年財政部發布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也是暫時在上市的金融企業實施。由此可見,已經出台的財務會計核算制度實施的面是比較窄的。從財務會計制度實施的質上看,由於現在在崗的會計人員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會計改革的要求,其實際水平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有相當部分的會計人員按照會計准則和《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會計實務做出職業判斷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就對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的實施會出現打折扣的現象。(二)財務會計制度的執法力度不夠國家制定財務會計制度,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會計核算標准和規范會計核算行為。而在執行財務會計制度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企業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從大局出發,及時地向社會公眾公布真實的有效的會計信息。但是在實際會計實務中,也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虛假行為,資產計量不實,虛增資產,誇大利潤的現象屢禁不止。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惡習,不能不說與我們的執法力度不夠有關,往往是發現問題後只是要求進行調賬或給予輕微的罰款了事,甚至有的還不了了之,沒有給予肇事者重擊。市場經濟運行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經濟運行主體的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博弈的過程,如果監管者監督和處罰的力度大於造假者的造假行為,使造假成本遠遠大於其所得的利益,造假行為將會大為減少;反之,如果造假者的手段高明,監管者缺乏強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制止,造假行為將會越來越盛行。因此,政府監管部門應當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有關規定,對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單位負責人、當事人追究其法律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執行財務會計制度環境,保證財務會計制度落到實處。(三)把握財務會計制度存在偏差統一的會計標准,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是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的基礎,要實現會計改革的目標,關鍵是要認真貫徹實施。但是,由於我國的會計人員數量龐大,專業水平不是很高,層次也比較復雜,因此在理解和執行財務會計制度時往往會出現偏差,一些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實務操作時與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會計人員為了某種目的而濫用會計法規賦予的各種會計標准,有意擴大開支標准,這都是不符合會計改革的要求的,也是對提高會計質量極為不利的。

Ⅳ 會計信息的現狀有哪些

會計信息真實性國內外研究現狀:
中外幾種有代表性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綜述
(一)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IASC)的研究成果
IASC提出了可理解性、相關性、重要性、可靠性、真實反映、實質重於形式、中立性、審慎、完整性、可比性、效益和成本等質量特徵。而把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為四個主要質量特徵,把及時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為限制因素。
(二)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的研究成果
FASB認為,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應具備的首要質量特徵,相關性由預測值、反饋值和及時性構成,可靠性由可核性、中立性和反應真實性構成。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質量特徵是可比性和一致性。提供會計信息還受到普遍性約束條件——「效益>成本」以及承認質量的起端——「重要性」的約束。
(三)英國會計實務准則公報(SSAPS)的研究成果
SSAPS將會計信息質量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首要特徵是重要性;二是主要特徵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實質性、完整性、客觀性和穩健性從屬於可靠性;三是次要特徵主要是指可比性(含一貫性)、可理解性、成本效益原則等。
(四)我國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國官方文件並未規范「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定義。只在2007年施行的《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第二章第十二條到第十九條規定,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即真實性、相關性、清晰性、可比性等八項特徵。理論界也未形成適應性強、公認度高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徵體系。

Ⅵ 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現狀

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內部控制規劃是非常重要的,不過目前一些企業根本就沒有相關的鬼狐啊,並且也無法進行管理體制的調整,因此這也就造成了這些企業的發展速度比較慢,同時企業內部問題很多,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被放在了企業內部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企業的發展上 。而另外的一些企業雖然做了相關的控制規劃,但是不能理解內部控制的靈活性,因此無法發揮內部控制的相關效能,使得企業的內部溝通性變差,很不利於企業的內部管理,不僅僅不能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質量,而且還會對相關的企業決策造成很大的影響。 內部控制策略
(一)應用聯動監控機制 聯動監管機制簡單來講就是建立一個聯動的管理關系網路,這樣可以對企業各個部門的財務數據進行調查分析,這樣不但提高了整個會計管理的效率而,且也強化了各個部門之間的數據對接以及交流,使得管理效率也會大幅度的提升。而且通過聯動監控機制還可以企業財務運轉過程中的一些漏洞進行發展,然後針對性地進行處理,這可以有效提高制度的完善性。
(二)健全風險評估體系 風險評估體系這可以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的效率,當然風險評估體系的建立首先就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的風險意識進行提升,可以利用培訓來提高相關人員的風險意識,這可以提高相關制度的落實效率。其次,還需要建立良好的風險評估平台,這有利於體系的內部控制,對於提高企業整體內控效率具有非常大的效能,一般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三)加強內部監督 信息化這已經成為會計管理的趨勢,因此內控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本身就需要建立一個信息化管理意識,然後再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相關內控制度的編制,這樣才可以將相關的操作進行落實 。同時利用制度以及標准就可以對企業內部的監督工作進行強化,有助於內控工作效率的提升,進而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保障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良好的優勢。
(四)實行定額管理 實行定額管理,簡單來講就是對營業額進行確定,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資金回籠力度,進而避免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造成的財務風險。當然對於財務方面進行創新,這需要對企業的財務管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次管理層應該做好人才的培養工作。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對於企業管理效率以及質量有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也帶來了很多的數據安全問題。所以進行會計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起來也將會計相關數據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如果這些數據出現問題那麼對於企業的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企業管理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內部控制理念,然後對相關人員進行培養,並且做好相關的監督工作,這樣才可以及時地發現內部控制過程中的問題,然後針對性地解決,這樣會促進會計信息系統發展更具時代化,不斷地進行更新,促進企業的發展可持續性。 錦綉·上旬2021年1期

Ⅶ 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現狀 急求

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目前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企業管理層對會計信息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管理層沒有認識到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只是簡單的認為會計信息化就是會計電算化,只是利用計算機對會計數據的簡單處理,只是使會計人員減輕工作量,提高勞動效率和質量的工具,因此,雖然企業發展了,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沒有多大的變化,有些領導甚至認為,企業己經實現會計電算化就夠了,沒必要再實現會計信息化,所以對企業的會計信息化不夠重視,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企業會計信息化的進程。
2、企業缺乏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
會計信息化是現代會計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對相應的會計人員、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大大提高,不僅要求他們要具有較高的會計業務處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而且還要精通計算機網路知識、計算機的基本維護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工作中各種問題的能力。從我國人才供給調查報告來看:我國中低層財會人才供給飽和,甚至過剩,而高尖端信息技術與會計相結合的專業人才卻極度缺乏,供不應求。具體體現在會計領域,即能夠完成手工記賬式的人才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夠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會計界,能夠滿足會計信息化需要,推動會計信息化發展的人才卻十分欠缺。因此,會計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問題。
3、會計信息化與企業信息化未能有機結合
實現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財務、業務、生產一體化,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統一性,這就要求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一體化,但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還有一部分企業由於管理意識不到位,資金短缺、人員缺乏、業務鏈脫節等原因使財務軟體大多隻在財務部門使用,致使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不能共享,不僅造成橫向上不能與銀行、稅務等部門信息共享,縱向上不能與客戶、供應商及時溝通,而且與企業內部業務部門也沒有很好的連接,不能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從而影響企業會計信息化實現的進程。
4、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
(1)會計信息化數據安全控制存在問題
第一,保密性差。在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中,經濟業務均記錄在紙張上,所有的數據都以紙張為載體,紙質原件的數據若被修改,很容易辨認出修改線索和痕跡,從而使非法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可被挽救,但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以磁性介質作為信息載體,存儲在計算機磁碟上的數據容易被修改,甚至能不留下痕跡地被修改。另外會計信息化環境下,也使得對會計信息檔案的復制竊取變得更加容易且不易發現,同時,大部分會計軟體都沒有對存儲在資料庫中的數據進行加密,簡單的復制資料庫文件即可很輕易的獲得會計信息化檔案資料。
第二,安全穩定性差。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計算機病毒日益猖獗。會計信息化檔案是以文件形式存儲在計算機上的,當前的計算機病毒不僅可以破壞數據和網路通信功能,而且可以從被感染的計算機中獲取系統控制權,直接將檔案文件通過網路發送給病毒的支配者或監控計算機的硬體設備。不僅如此,隨著計算機硬體和網路的發展,計算機病毒感染率正在日益提高,感染途徑也從以前的存儲介質傳播發展到現在的在網路上傳播,同時,大量的專用病毒和間諜軟體的出現對會計信息化數據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脅。
(2)企業授權方式的改變,會使得某些內控制度失效
手工會計信息系統中,每一項會計業務的每個環節都由有相應管理許可權的責任人的簽名或者是蓋章,這種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作弊。而在會計信息化環境中,系統授權方式是主要是口令授權,通過繞過財務軟體的關卡,可以打開計算機財務資料庫進入財務報表等系統。同時,業務人員的口令不像印章那樣由專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竊取,便會帶來巨大的隱患。
(3)內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錯的反復性和嚴重性
手工會計系統中數據處理環節分散於多個部門、多個員工,一個部門或人員的差錯往往可以在下個環節發現和糾正。所以,一般情況下一定時間內差錯重復發生的可能性不大。會計信息化環境中,數據處理程序化、自動化、集中化,使得處理結果一旦發生錯誤,往往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蔓延,造成多種數據文件、賬薄及整個系統的會計數據失真,並且可能使系統出現反復性差錯。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和關鍵。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路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務運營的電子化,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從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漸深入和擴展的ERP,再到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組成了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致歷程。 現狀(一)內部資源相對豐富企業信息化既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的限制,同時也受到企業外部基礎設施的制約。從目前情況看,企業內部資源相對來講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頸,而外部基礎設施卻明顯不足。 從硬體資源看,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中台式機、列印機的擁有率幾乎為100%,伺服器的擁有率也超過了50%。大型企業中有近4成的企業電腦擁有量在100台以上,並且預購率仍然很高,這說明台式機已從耐用品逐漸演變為易耗品。 。 在網路建設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業擁有區域網,對於暫時沒有區域網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會建立自己區域網的逾4成。在外部網建設方面,貿易企業的外部網擁有率較高(35.1%),其次是石油、電子企業,上述三行業的外部網建設好於其他行業。在所調查的企業中,33.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站和獨立域名。 從軟體資源看,目前,企業所擁有的軟體資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統、系統維護軟體、辦公自動化軟體和財務軟體等基礎軟體上。 在軟體資源中,微軟的操作系統、Office、中間件,用友的ERP、CRM、財務管理軟體,HP的網管軟體的滲透率較高。 但是,目前我國Internet國際埠少、帶寬不夠,已經影響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我國Internet國際埠只有5個,帶寬僅為351M,已適應不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需要。 (二)信息水平不太平衡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之一就是建設企業核心的業務管理和應用系統。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只有10%左右實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實施了SCM方案,絕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停留在文字處理、財務管理等辦公自動化以及勞動人事管理階段,區域網的應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層面上,生產控制方面的應用很少。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信息化水平極不平衡。首先是地區差異明顯。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觀念先進,對外交流暢通,企業信息化進程較快,基礎設施建設、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以及企業的認知度等方面都明顯好於其他地區,其中:南京、沈陽、上海、深圳、重慶、武漢等地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其次是行業差異明顯。這種局面的形成與行業特點、目前及入世後將會面臨激烈的競爭有關。第三是大中小企業差異明顯。 總體而言,企業擁有電腦數量的多少、網路建設情況、企業信息技術人員的平均擁有量、電子商務應用水平與未來參與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業的規模成正比,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明顯好於中小型企業。 (三)電子商務剛剛起步CCID調查顯示,汽車行業、電子行業、貿易行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遙遙領先,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5.1%、32.3%和29.7%。未來一年內,25.0%的食品企業表示將考慮參與電子商務,而45.0%的建材企業表示較長時間內都將維持現狀,不會考慮電子商務。(目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僅僅為22.3%,並且未來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明顯不高,企業未來1年參與電子商務的可能性僅為13.7%。在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中,網上查詢、網上發布信息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分別達到72.9%和71.4%,但是在供應鏈集成、網上支付、分銷渠道等方面的應用還不普遍。其中,網站有在線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聯網進行過集團采購的只有1/7。 目前我國企業對信息化認識不足,信息系統在企業定位不明確,不少企業將之視為可有可無或僅僅是顯示自己實力的東西,不清楚信息化對自己的企業意義何在,有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計算機,使用網路就可帶來高效率,不考慮管理、業務和技術的配套發展,只是生搬硬套把業務搬上計算機系統。 CCID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產品宣傳、知名度提高等較低的層面上,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深刻認識。因此,更新觀念,明確認識迫在眉睫。 事實上,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買設備、建網路,信息化建設是由硬體建設和應用工程兩部分組成的。硬體建設是基礎,應用才是根本目的。藉助於企業信息化,企業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結構,信息流得以順暢地在企業內部流動;通過整合市場供應鏈的各類信息,可以提高企業的采購、生產、庫存、銷售及售後服務的流水化作業能力,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獲得大量的新技術研發信息,及時確定自己的產品技術創新方向,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 中國電子商務的順利發展離不開物流基礎的進步和完善,但是,我們知道,物流產業是工業化高級階段的產物,然而,我國的工業化水平還比較低,物流產業的發展較為滯後,這大大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在積極倡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物流產業,加速企業信息化進程。 (四)市場環境亟待培育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現貨市場、有形市場還不完善,企業信用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統、物流系統、支付系統和控制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對企業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調查顯示,56.3%的企業認為政府應制定相關法規,規范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加強監督,同時發展基礎設施,提高硬體水平,加快培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市場環境。目前我國對引進的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中文說明缺乏強制性措施,影響到企業的應用與管理。此外,有的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設的項目能力閑置、信息資源浪費等,都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急需解決的問題。 CCID調查還顯示,32.8%的企業認為社會環境尚未成熟是目前未參與電子商務的原因,其中,信用問題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電子商務活動主要是基於信譽較好的企業間展開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如何擴大電子商務的交易范圍、降低交易成本是企業一直關心的問題。大力發展信用中介組織,建立社會信用機制,將成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途徑。

Ⅷ 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現狀

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和關鍵。企業信息化就是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信息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實現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管理方式的網路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務運營的電子化,不斷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的過程。從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漸深入和擴展的ERP,再到方興未艾的電子商務,組成了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致歷程。

現狀
(一)內部資源相對豐富
企業信息化既受到企業內部資源的限制,同時也受到企業外部基礎設施的制約。從目前情況看,企業內部資源相對來講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頸,而外部基礎設施卻明顯不足。
從硬體資源看,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中台式機、列印機的擁有率幾乎為100%,伺服器的擁有率也超過了50%。大型企業中有近4成的企業電腦擁有量在100台以上,並且預購率仍然很高,這說明台式機已從耐用品逐漸演變為易耗品。 。
在網路建設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業擁有區域網,對於暫時沒有區域網的企業,表示未來三年內會建立自己區域網的逾4成。在外部網建設方面,貿易企業的外部網擁有率較高(35.1%),其次是石油、電子企業,上述三行業的外部網建設好於其他行業。在所調查的企業中,33.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站和獨立域名。 從軟體資源看,目前,企業所擁有的軟體資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統、系統維護軟體、辦公自動化軟體和財務軟體等基礎軟體上。 在軟體資源中,微軟的操作系統、Office、中間件,用友的ERP、CRM、財務管理軟體,HP的網管軟體的滲透率較高。
但是,目前我國Internet國際埠少、帶寬不夠,已經影響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我國Internet國際埠只有5個,帶寬僅為351M,已適應不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需要。
(二)信息水平不太平衡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高級階段的標志之一就是建設企業核心的業務管理和應用系統。CCID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只有10%左右實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實施了SCM方案,絕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停留在文字處理、財務管理等辦公自動化以及勞動人事管理階段,區域網的應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層面上,生產控制方面的應用很少。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信息化水平極不平衡。首先是地區差異明顯。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觀念先進,對外交流暢通,企業信息化進程較快,基礎設施建設、參與電子商務的程度以及企業的認知度等方面都明顯好於其他地區,其中:南京、沈陽、上海、深圳、重慶、武漢等地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較好。其次是行業差異明顯。這種局面的形成與行業特點、目前及入世後將會面臨激烈的競爭有關。第三是大中小企業差異明顯。
總體而言,企業擁有電腦數量的多少、網路建設情況、企業信息技術人員的平均擁有量、電子商務應用水平與未來參與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業的規模成正比,大型企業的信息化進程明顯好於中小型企業。
(三)電子商務剛剛起步
CCID調查顯示,汽車行業、電子行業、貿易行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遙遙領先,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5.1%、32.3%和29.7%。未來一年內,25.0%的食品企業表示將考慮參與電子商務,而45.0%的建材企業表示較長時間內都將維持現狀,不會考慮電子商務。(目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僅僅為22.3%,並且未來參與電子商務的積極性明顯不高,企業未來1年參與電子商務的可能性僅為13.7%。在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中,網上查詢、網上發布信息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分別達到72.9%和71.4%,但是在供應鏈集成、網上支付、分銷渠道等方面的應用還不普遍。其中,網站有在線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聯網進行過集團采購的只有1/7。 目前我國企業對信息化認識不足,信息系統在企業定位不明確,不少企業將之視為可有可無或僅僅是顯示自己實力的東西,不清楚信息化對自己的企業意義何在,有些企業認為只要使用計算機,使用網路就可帶來高效率,不考慮管理、業務和技術的配套發展,只是生搬硬套把業務搬上計算機系統。 CCID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產品宣傳、知名度提高等較低的層面上,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深刻認識。因此,更新觀念,明確認識迫在眉睫。 事實上,企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僅是買設備、建網路,信息化建設是由硬體建設和應用工程兩部分組成的。硬體建設是基礎,應用才是根本目的。藉助於企業信息化,企業可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結構,信息流得以順暢地在企業內部流動;通過整合市場供應鏈的各類信息,可以提高企業的采購、生產、庫存、銷售及售後服務的流水化作業能力,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獲得大量的新技術研發信息,及時確定自己的產品技術創新方向,從而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的效率和水平,進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 中國電子商務的順利發展離不開物流基礎的進步和完善,但是,我們知道,物流產業是工業化高級階段的產物,然而,我國的工業化水平還比較低,物流產業的發展較為滯後,這大大制約了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在積極倡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同時,還要積極發展物流產業,加速企業信息化進程。

(四)市場環境亟待培育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現貨市場、有形市場還不完善,企業信用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統、物流系統、支付系統和控制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商務對企業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調查顯示,56.3%的企業認為政府應制定相關法規,規范行業,進行宏觀調控、加強監督,同時發展基礎設施,提高硬體水平,加快培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市場環境。目前我國對引進的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中文說明缺乏強制性措施,影響到企業的應用與管理。此外,有的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設的項目能力閑置、信息資源浪費等,都是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急需解決的問題。 CCID調查還顯示,32.8%的企業認為社會環境尚未成熟是目前未參與電子商務的原因,其中,信用問題是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目前電子商務活動主要是基於信譽較好的企業間展開的,因此交易量非常有限。如何擴大電子商務的交易范圍、降低交易成本是企業一直關心的問題。大力發展信用中介組織,建立社會信用機制,將成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途徑。

Ⅸ 會計信息化發展前景

一、前言
對於會計工作而言,信息化是會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結合會計工作實際,會計工作對准確性和高效性要求較高,為了滿足這兩個要求,會計工作不只要做好基礎數據的記錄和處理,還要在整個流程對具體工作程序進行優化,並用信息化理念指導會計工作,使會計工作能夠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工作準確性和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隨著當前會計工作信息化的發展,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研究對促進會計工作發展,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目前來看,會計信息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指導會計工作的重要理論,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也比較全面,正從單一的信息化理論朝著綜合化方向發展。結合會計信息化發展實際,會計信息化發展的綜合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全部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的綜合,把各種相互聯系的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分支學作為一個總體進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趨勢和規律、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學體系等。
會計信息化作為一種獨特的理論,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會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當前的發展中,會計信息化已經逐漸成為會計工作理論的綜合體,對會計工作理論的起到了一定的概括作用,保證了會計工作質量,使會計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對會計信息化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對分類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的綜合,把各種分支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中性質相近的作為一類進行研究,也就是把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體系劃分為不同的學群(類)進行研究。
在會計工作中,由於會計工作包含方方面面的信息,因此會計信息化也相對復雜一些。基於會計工作的現實需要,以及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會計信息化將會把各種分類的會計信息化進行有效整合,形成綜合的發展趨勢,保證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質量。目前倆看,分類會計信息化的綜合趨勢越來越明顯。
3.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比較的綜合,將性質相近或相同的幾門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進行比較研究,如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與管理會計的信息化發展比較研究。
對於會計信息化而言,如何將性質相近的幾門會計信息化發展進行比較研究,成為了保證會計信息化發展質量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一現實需要,在會計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對會計信息化發展比較的綜合,是會計信息化朝著綜合化方向發展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會計信息化綜合化發展朝著綜合化方向發展。
三、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向細化方向發展
知識經濟在擴大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領域的同時,也深化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內容。在這種趨勢的影響下,從實際出發,探討適應經濟高速發展、技術進步和加強經濟管理需要的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分支學。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內容的深化,既是適應客觀需要的過程,也是人們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內容提高認識的過程。
從當前會計信息化的發展來看,作為支撐會計發展的重要理論,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已經從宏觀的層面向細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更加註重技術的影響力
在會計信息化發展中,從細節方面出發,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是關鍵,為了保證信息化技術能夠對會計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對細節更加重視,對技術影響力的重視程度更高,目的是使信息化技術能夠成為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和實效的重要手段,進而滿足會計工作需要。
2.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更加註重技術的實際應用
會計信息化的本質除了理論的指導之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是關鍵內容。考慮到會計信息化發展實際,在細節層面,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了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從這一角度出發,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對技術應用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對會計工作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
3.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更加註重技術的應用實效
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會計工作方式,對會計工作的效果和實效性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推動了會計工作的發展。從細節層面來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技術的應用效果,重視細節層面中技術應用帶來的實效,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有所加深。所以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在細節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
四、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向邊緣化方向發展
客觀世界是一個大系統。在大系統中的各種子系統及其次系統,都有機地相互聯系,會計信息化的發展的聯系性,為各種信息化的發展的融合提供了客觀的可能。進入21世紀,會計信息化的融合發展趨勢將更嚴峻

熱點內容
小企業會計准則養老保險 發布:2021-08-17 15:48:04 瀏覽:965
會計活頁賬本怎麼裝訂 發布:2021-08-17 15:48:01 瀏覽:558
會計繼續教育90分是多少學時 發布:2021-08-17 15:47:58 瀏覽:632
民辦非企業培訓機構會計分錄 發布:2021-08-17 15:47:53 瀏覽:149
初級會計報名發票丟了怎麼辦 發布:2021-08-17 15:47:13 瀏覽:80
會計樂財務軟體 發布:2021-08-17 15:47:10 瀏覽:277
內蒙古初級會計考試從哪裡報名 發布:2021-08-17 15:46:03 瀏覽:370
會計專業技能競賽運營怎麼做 發布:2021-08-17 15:44:53 瀏覽:683
如何應對基礎會計學考試 發布:2021-08-17 15:43:49 瀏覽:782
物流公司會計外賬處理 發布:2021-08-17 15:43:47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