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务会计 » 财务会计的限制因素

财务会计的限制因素

发布时间: 2021-08-17 10:27:48

财务会计的要求依据原则和解释

什么是财务会计原则[1]财务会计原则是指用于指导和约束财务会计行为的基本规范和规则,是财务会计工作中具有广泛性的指导思想。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财务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原则往往被认为是等量齐观的层次,是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的分类[1]一般而言,财务会计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用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
二是用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的内容[1] 财务会计中所讲的会计确认就是按照会计自身的特点,依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哪些经济业务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经济业务应在何时以及怎样予以记录和报告;会计计量则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进行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实质上解决的是所确认的经济业务以多大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的问题。按照我国会计界一般的认识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精神,用于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一、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计价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入帐,而不考虑其以后市价的变动。这主要是基于:
1.历史成本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确定的,而不是由会计人员虚拟出来的。
2.历史成本以真实可靠的会计凭证为依据,是可验证的。
3.历史成本较易取得,并与收入实现准则和持续经营假设紧密相连。
历史成本原则昭示:
1.企业的一切支出均为成本,因为所有支出的发生都是为实现或达到企业的目标。而成本本身就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目的所做出的牺牲或所付出的代价。即使财务会计上作为资产处理的那部分支出,也仅仅是为了“分期结算”的需要,但从相当长的时期来看,任何资产均为成本是极为明显的。
2.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中,不必要也不可能计算和考虑现存资产的价值,而应该考虑其原始价值。即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对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资产的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企业的大部分资产并非是为了出售,因而其价值的确定就没有必要了。
诚然,历史成本原则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来自于货币购买力变动和物价持续上涨的影响。
二、收入实现原则
收入实现原则是指企业产生的收入应选择哪一个时点作为确认的日期,以判断它们的归属期间。它是由会计分期假设所要求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要求定期计算收益,明确收入实现的会计期间,即收入应在“何时”或“怎样”实现。显然,企业收入之确定必须明确收入的内容及实现的标志或条件。
严格地说,企业收入主要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即经营收入。除此以外还包括出售积压存货、固定资产作价转让等正常生产经营业务以外的收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指经营收入。众所周知,企业经营收入是产、供、销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联合结果,是在其生产完工时确认,还是在其销售或收到货款时确认,主要是看其产品(商品)物权有没有发生转移和有没有取得销货款或取得索取货款的权利这两个标志,只要是物权发生了转移或取得了货款(含取得索取货款的权利)就算收入实现了,就应予以确认。
三、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又称费用(成本)与收入相配合的原则,是指企业特定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应与为实现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比较,以确定本期间的损益。配比原则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产物。它要求企业确定费用成本时应按其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行事。具体说来,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种关系,并由此导致了不同的费用成本确认方式:
1.经济性质上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收入是由于一定的资金耗费而发生的,不同的收入取得是由于发生了’与之相应的不同的费用成本所导致的。例如,为了销售而必须先行购买商品、材料,必须发生销售运输费用,如此等等。这类费用成本都应按照收入确认的时间相应地予以确认入帐。
2.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有些费用的发生与收入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的发生只是为了保证各期间的前后延续,或者说只要进入到一个新的会计期间,这些费用就自然会发生。保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均属此类的例子。这些费用应该按期确认,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并据以确定当期净损益。
配比原则是正确地确定期间费用成本的基础。它连同收入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构成了整个确定期问损益的基础。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些时候货币增减业务与收支业务并不一致,于是导致了确认收支的两种基础:一是权责发生制,一是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是以权责关系来确认收支的,也就是按收款权利和付款责任来确认收支的。具体说来,凡应届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付,只要发生均应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对收入和费用的入帐是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日期为基础来确定它们的归属期的,也即款项收到时作为收入入帐,而款项支付时则作为支出入帐。较之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所计列的收入、费用以及相应确定的损益是不合理的,因而现代财务会计中一般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假设的产物。按照权责发生制后要求,对收入、费用在期末进行预计和摊销就是极为必要的了。
五、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资本性支出,二是收益性支出。这种划分是按照支出的服务期间来确定的,通常按年度区分。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或者说是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相关的支出;而资本性支出则指与多期(本期和以后几期)收益相关的支出,它要根据各期的受益情况分配后转化为各期由收入抵补的费用。
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在对所发生的支出确认时,必须对两类性质不同的支出区别开来,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对于收益性支出应该计入当期费用,在当期损益表中反映;对于资本性支出应该计列为资产,然后根据它与以后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将其价值分报到以后各会计期间。
六、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建主义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制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会计人员心有疑虑不知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为好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和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
正确地理解谨慎原则,必须认清其精神实质。该原则并正确地理解谨慎原则,必须认清其精神实质。该原则并非要会计人员故意压低利润,其根本目的是要求会计人员对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在事先给予足够的考虑,谨慎地确定收益,从而避免盲目乐观,确保企业的后续生存与发展能力和所有者的净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
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将来极有可能发生的且其相关事宜业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应该预先估计入帐;而收入则必须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实现时方可入帐。由于收入、费用及损失是与资产、负债密切相关的,因此,利用这一原则确认收入、费用及损失的同时,也就自然同时涉及到资产、负债的确认问题。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之间的矛盾[2] 1.可靠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可被验证和审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不会让企业资产长久地停留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当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采用账面价值入账符合可靠性原则要求却违背了相关性原则。在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中,对于资产的入账价值是采用公允价值还是账面价值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2.相关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报告数据,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在现实社会中,某些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对企业来说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损失。例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时企业可以确认与或有事项有关的负债,但不确认有关的资产。这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是不符合相关性原则,因为不论是不利事项还是有利事项,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都具有相关性。
3.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使不同时点的会计信息可比;不同企业同类交易计量和列报的口径一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这就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发生冲突,使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缺乏一个统一的核算标准。
4.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之间的矛盾
例如,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当被投资单位产生净收益时,投资企业应按照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收益。这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这部分投资收益企业本期并没有真正收到,被投资单位日后既可能分配股利,也可能少分配甚至不分配股利。把不应确认的资产项目在财务报告上列报,会导致投资企业资产和利润虚增,误导信息使用者,违背了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
5.可比性原则与明晰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但如果企业不分大小都使用同一套会计制度的话,对于小企业来讲,其会计处理方法则过于复杂,不具有明晰性。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一味强调可比性原则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6.历史成本原则与可靠性原则之间的矛盾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可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会导致企业损益计算失真,利润分配不实。这完全违背了可靠性原则。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的目的[3]财务会计原则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要求而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约束。之所以既规范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又约束财务会计工作质量,是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工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的特点[3]财务会计原则是对多项财务会计工作或多个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起约束和规范作用的,这使它有别于只对某一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约束作用的财务会计准则。它以财务会计假设为前提,为制定财务会计准则提供指导。
编辑本段财务会计原则与税务会计原则的区别[4](一)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
可以说,税法(通过税务会计,下同)对历史成本原则最为肯定,甚至当会计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求全责备时,当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在某些情况下放弃历史成本原则时,税法仍然一往情深,坚决恪守这一原则,强调企业资产背离历史成本时,“必须以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按税法规定的适当方式反映和确认为前提。”(董树奎等, 2003)比如对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会计要求调整相应账户,但税法对此并不认可,仍按原账面价值计算应税所得;再比如《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则要求对非货币性资产全面计提减值准备,从而调整相关资产原入账价值,但税法除对坏账准备有限度地承认外,其他概不承认,因为不符合确定性原则。
税法如此坚持历史成本原则的原因在于税款的征纳是法律行为,其合法性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做支持。
与公允价值相比,历史成本原则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等要素的价值,但是它的可靠性强,在涉税诉讼中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因此,税法一般不会接受公允价值而放弃历史成本,除非历史成本不存在(如对盘盈资产)时。而(财务)会计则不然,会计准则、制度在多处引入现金流量现值、可收回金额等公允价值概念,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和真实,这就必然带来大量的纳税调整事项。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会计准则、制度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税法却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或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按照权责发生制,企业必须以经济业务中权利、义务的发生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这与税法确定纳税义务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这在所得税上有明显表现——应纳税所得额就是在财务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的;而在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带来了大量的会计估计,税法对此持保留态度。当权责发生制不利于税收保全时,税法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比如增值税对于销项税额的计算,税法支持权责发生制,即不论企业是否实际收到包括销项税额在内的销货款,企业都应依法及时确认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但对于进项税额的抵扣,税法规定,企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不符合认证条件以及符合认证条件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申报抵扣的,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与权责发生制并不相符。在权益法下,当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确认其投资收益时,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但该收益实质上是未实现的所得,税法出于可靠性的考虑,仍恪守了实现制原则,即只有在企业实际收到被投资方发放的股息、红利时,才计入当期的应税所得。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其预收款要作为应税营业额计缴营业税,遵循的也是实现制原则。
在税法和税务会计实务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际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美国税制中,有一条著名的定律,即克拉尼斯基定律,它可以充分说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真谛”: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到确认,而费用永远得不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如果纳税人的财务会计方法致使收益永远得不到确认,而费用立即得到确认,税务当局可能会因所得税目的不允许采用这种会计方法。税法之所以有条件地接受权责发生制,就是将税收保全、收入均衡、便利征管、乃至反避税置于其上。
(三)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对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即对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的是其“有用性”;而税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完全是出于政府征税的目的,强调的是在所得税计算时,税前扣除的费用应该与同期收入有因果关系,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四)配比原则的比较
配比原则是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所得税法中对配比原则基本上是认可的,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其应配比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但税法也做了许多限制以防止税款流失。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完全配比),也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
但在增值税上,税法对配比原则基本持否定态度。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货物、应税劳务的增值额,它应该是货物、应税劳务收支配比的结果,但增值税的征收却按发票扣税制设计,从而将其征收控制在流通环节,从总体上避免了对(财务)会计损益核算系统的依赖,由此也导致了增值税会计信息质量的降低。
在税法中,税前扣除配比原则的内涵和运用的结果与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原则具有较大的差别。在财务会计核算中,为了分别核算不同产品、不同业务分部、不同地区的经营成果,需要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在不同产品、不同分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分类、分配和归集。税法中的配比原则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它还要同时遵循“相关性原则”。因而,税法中首先是区别不同项目的税收待遇进行分项投资企业的境内投资收益由于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境内投资损失也只能由投资收益补偿,不足部分视为与生产经营所得无关的损失,不得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比较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内容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或外在形式有时是不一致的。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基本准则中,对此都做了明确规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准则、制度中多有体现,如收入的确认标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判断、关联交易的确认、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待处理财产损失的会计处理等。
(财务)会计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正确运用,关键在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可靠,而税法中对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则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必须有据可依,不能估计,税法对该项原则的解释更强调的是“实质至上原则,”其目的是防止纳税人滥用税法条款。如2002年沪市一家上市公司发生巨额亏损34亿元,创该年我国上市公司亏损之最,其中计提坏账准备金占其公司亏损额的98.7%。这些资产减值是否“真实的”发生暂且不去追究,如果税法(通过税务会计)承认(财务)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承认其计提的巨额坏账准备金,则当年所得税税基将受到严重的侵蚀。财务会计可以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一般是不予接受的。
(六)谨慎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审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财务会计根据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可以使企业的“虚资产”变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遏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等,即有利于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但它违背税务会计原则,因为税法对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任何费用(或损失)除非确属真实发生,否则申报扣除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偷税行为。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人员凭借职业判断做出的估计,其损失并不是“真实地发生”, (财务)会计估计的这种风险,税法之所以不允许扣除,是因为国家税收不能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税法强调的是在有关资产真正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时能得到即时处理。这样规定,既方便了税务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同时也防止了硬性规定减值准备比例的不可控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 45号)明确:“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或工资准备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2005年8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明确“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由此可见,它对财产的定义与财务会计准则、制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它遵循的是所得税税前扣除原则,而非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在财务会计中,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重要修正性原则,但在税务会计中,却是最不受欢迎、最不被认可的原则。税法否定谨慎性原则,其主要在于:
(1)谨慎性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处理不对称,当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性时,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收入、多计费用,如果税法上认可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滞后企业应缴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风险。
(2)谨慎性原则确认的损失往往没有交易凭证,不符合确定性原则
(3)谨慎性原则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这很难取信于税务部门,政府的征税行为不能建立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上,因此,体现在谨慎性原则上的会计与税法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这一原则是产生纳税调整的重要根源。

Ⅱ 影响会计的因素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治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熟悉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熟悉。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非凡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非凡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会计主体只能对外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猜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非凡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23

陶凡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借鉴.当代经理人,200:9-10.

柳春涛。浅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科学之友,200:46-48.

Ⅲ 财务会计的六要素是什么

财务会计的六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其中:前3项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确认直接联系,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后3项要素,与利润表中的经营业绩的确认计量联系,是从动态角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1、资产
资产随处可见,比如房屋、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仓库里的货物等。
资产的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但是在财务会计中对资产的定义与日常用语却存在很大的不同。
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另外,会计中入账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可靠计量的。
资产通常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大类,前者如货币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后者如长期投资、房屋设备等。根据经济周转特性的不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另外,根据特殊的目标,资产又划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等类别。
2、负债
总结起来,负债确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另外,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一般按其偿还速度或偿还时间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货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了企业资本的来源。
所有者权益就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是会计活动带来的结果。
5、费用
有投入才有产出。如要销售产品,必须先生产出产品,为此,要消耗各种材料,支付工人工资,生产车间为组织管理生产也要发生各项制造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要支付各种管理费用;为销售产品要支付销售费用;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要支付财务费用;还会发生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营业外支出。此外,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也是一项费用……总之,费用的名堂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
会计上,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作为一项会计要素的费用可以看做收入的减项,也可以说费用是消耗掉或者转移出去的资产,它具备3个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一种收获。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
从数值上看,利润就是收入(包括利得)减去费用(包括损失)之后的净额。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

Ⅳ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希望能够具体一点,谢谢!

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没有,我也不太了解!这是参考一位叫”小米问题多”的网友!非常感谢他/她,但愿能给你帮助!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治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熟悉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熟悉。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非凡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非凡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会计主体只能对外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猜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非凡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23

陶凡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与借鉴.当代经理人,200:9-10.

柳春涛。浅谈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科学之友,200:46-48.

重要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或修正性惯例。它被称为“承认质量的起端”或“确认的门槛”。位于会计信息质量层次结构的最基层。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它们对其他质量特征具有普遍的指导或约束作用。因此要认识重要性原则的性质,就必须把握好其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Ⅳ 财务会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高顿网校为您解答: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及科技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经济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财务会计的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财务会计的方式包括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以及借助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他环境因素来间接影响财务会计。经济因素对财务会计的直接影响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资金来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通货膨胀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虽然随着世界各国都已经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考虑,政治因素对于财务会计的影响能力已经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政治因素还是会通过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等其他因素来间接地影响财务会计。

法律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主要是成文法系和判例法系。实行成文法系的国家,其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所受到的法律的影响往往是广泛而深刻的。而实行判例法系的国家,法律对于财务会计的规定一般较少且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习俗、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往往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实现的。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结构、教育导向、教育体制、教育水平等问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越高,财务会计的水平也就越高。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包括观念上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影响以及会计技术的影响。

财务会计在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 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所谓的反作用是指:财务会计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表现为如将科学技术运用于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过程在丰富了这些技术本身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会计所提供的真实和公允的信息对于促进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财务会计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会促使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等。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财经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高顿网校、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高顿部落会计论坛、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Ⅵ 财务会计报表的主要局限性有哪些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一)信息披露的格式化

会计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相关信息,而表达信息的工具或信息的载体是会计报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这种格式化会计报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第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都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须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第二,被纳入会计报表的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非货币化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反映。
第三,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目前会计要素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如企业商誉、人力资源价值、绿色资产等,由于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从而使这些价值无法确认,致使企业堆积大量隐形资产。

据美国《商业周刊》1997年资料统计,徽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为1485.9亿美元,在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五,称得上是一个实力雄厚的“航空母舰”,但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只有143.87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资产额最高的范尼梅公司资产总额(3510多亿美元)的1/25,按照表列数据,微软根本无法列入大型公司的行列。信息披露格式化的局限性可见一斑。
(二)信息披露的滞后性

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半年度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年报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切追求高速、高效,财务会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巴林银行的破产也可见其影子。其次,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具体操作的,在会计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观的估计、判断在所难免,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等原因可能会对类似的经济业务作出有差异的估计、判断,而且对信息加工耗费时间,降低了及时性,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原因,企业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一笔交易而使财务状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目前财务报告的披露水平来看,这种变化是无法及时使决策者获悉的。
(三)信息披露的历史性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这一特点限制了其披露内容的充分性。

首先,历史成本原则使得财务会计报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性信息,但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不确定性信息比以前更多、更突出,而目前的报表却无法披露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确定信息。

其次,近几年来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可以“以小搏大”,蕴含着无穷机会与风险,所以企业一旦参与交易,就会承受很大风险,而且这种交易可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极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又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其有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此外,历史成本没有确认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收益的概念是以维持货币资本为前提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报表上的费用项目并不包括维持实物资本所需要的部分赔偿金额,从而使利润虚增、信息失真。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以提供历史信息为主,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因此,目前的财务报表普遍缺少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而许多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恰恰是事业的前景状况。历史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示未来,但决不能等同于代表将来。
(四)信息披露的人为性

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六大会计要素按国际惯例进行了更科学的重新定义,加强了会计要素确认的科学合理性,防止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疏漏,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许多会计方法都带有人为因素,如按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目的潜在损失进行合理估计,计提必要的损失准备和减值准备等。这些规定有利于上市公司执行稳健性原则,消化风险,提高财务报告披露的质量。但由于会计制度给上市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留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致使信息披露的人为性无法克服。同时,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还受财会人员的学识、经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的制约,使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容易发生一定程度的差错,如有舞弊行为,信息披露将会严重失真。

此外,还有会计信息披露者方面的原因: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能力较差,影响了会计判断的合理性;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借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方法,采用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人为地对利润进行虚增和虚减;CPA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审计的有效性。

Ⅶ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因考虑的因素和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Ⅷ 财务会计的要素有哪些 财务会计的六要素是什么

会计六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它们是构成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基本元素。

(一)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深。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产成品、机械设备;可以是债权,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可以是一种投资,如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可以是一种没有摊销完的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一年以上摊销期的费用);还可以是无形的,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
资产按其变成现金的难易程度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不能在一年内变现的是非流动资产。
如果我们把资产按上述经济内容来分类,每一类叫做一个会计科日,资产类会计科目。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效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如企业购进原材料未付款,应交的税金没有缴纳,应付工人的工资没有发放,向银行的借款没有偿还,还有企业应付投资者的利润没有支付。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同样,负债按经济内容分类,每一类叫做一个会计科目,负债类会计科目。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是企业形成利润的最基本的内容。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口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六)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Ⅸ 财务会计的社会影响因素

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及科技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经济因素是影响和制约财务会计的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因素。经济因素影响财务会计的方式包括直接影响财务会计以及借助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及其他环境因素来间接影响财务会计。经济因素对财务会计的直接影响是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资金来源、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通货膨胀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虽然随着世界各国都已经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问题加以考虑,政治因素对于财务会计的影响能力已经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政治因素还是会通过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等其他因素来间接地影响财务会计。
法律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主要是成文法系和判例法系。实行成文法系的国家,其会计原则和会计实务所受到的法律的影响往往是广泛而深刻的。而实行判例法系的国家,法律对于财务会计的规定一般较少且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是指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习俗、文化、风尚和道德观念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往往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实现的。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括教育结构、教育导向、教育体制、教育水平等问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越高,财务会计的水平也就越高。
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包括观念上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影响以及会计技术的影响。
财务会计在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 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所谓的反作用是指:财务会计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表现为如将科学技术运用于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过程在丰富了这些技术本身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会计所提供的真实和公允的信息对于促进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财务会计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会促使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等。

热点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养老保险 发布:2021-08-17 15:48:04 浏览:965
会计活页账本怎么装订 发布:2021-08-17 15:48:01 浏览:558
会计继续教育90分是多少学时 发布:2021-08-17 15:47:58 浏览:632
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会计分录 发布:2021-08-17 15:47:53 浏览:149
初级会计报名发票丢了怎么办 发布:2021-08-17 15:47:13 浏览:80
会计乐财务软件 发布:2021-08-17 15:47:10 浏览:277
内蒙古初级会计考试从哪里报名 发布:2021-08-17 15:46:03 浏览:370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运营怎么做 发布:2021-08-17 15:44:53 浏览:683
如何应对基础会计学考试 发布:2021-08-17 15:43:49 浏览:782
物流公司会计外账处理 发布:2021-08-17 15:43:47 浏览:964